
以下是《草原的早晨》的教学设计:
《5草原的早晨》教学设计
一、教学目标
- 学会《草原的早晨》中的生字和词语。
- 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和生动,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。
- 结合图片、动作和语言,增强学生的听读写能力,提升朗读表达水平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- 学会生字:草原、打破、宁静、鞭声、黎明、明亮、铺满、新绿、羊儿、圈门、无边、牧民。
- 理解“晨”、“静”、“响亮”的含义,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课件(包含《草原的早晨》的教学内容)。
- 拍摄不同角度的图片(草原早晨、羊群等)。
- 小白板、黑板、练习纸。
四、教学过程
第一部分:复习导入
教师活动: 1. 课件展示“草原”“打破”“宁静”等词语,学生齐读。 2. 教师描述:黎明前的草原多壮丽呀!让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。
学生反应: - 学生能正确认出词语,并感受到晨光初起的美丽。
第二部分:学习第一自然段
教师活动: 1. 观看图片,描述草原早晨的情景:远处点缀着白色的新绿、群羊们涌出圈门。 2. 教师讲解:它们跳着欢快的舞,像是给草地上铺上了一层新的绿色地毯。这时的草显得多柔嫩。
学生反应: - 学生能理解“羊儿”很多,“圈门”闪烁变色,“新绿”铺满草原的意思。
第三部分:学习第二自然段
教师活动: 1. 观看图片,描述羊儿们在圈子里的情景。 2. 教师讲解:他们蹦蹦跳跳奔向明亮的天空。阳光照在它们身上,使它们高兴极了!
学生反应: - 学生能理解“羊儿”快乐,“牧民”勤劳的意思。
第四部分:学习第三自然段
教师活动: 1. 观看图片,描述远处的草原景象。 2. 教师讲解:一群羊们像蓝天上的白云一样,在广阔的草原上飞舞。他们用那双金黄的眼睛,发出欢快的声音,传到遥远的地方。
学生反应: - 学生能理解“群羊”、“白云”、“歌声”、“和谐”.
第五部分:拓展延伸
教师活动: 1. 观看图片(草原早晨的美景),带领学生进行视觉想象。 2. 教师板书: - 晨光初分是草原最动人的时刻。 - 羊儿们在圈门里奔涌,像在跳一支欢快的舞。
学生反应: - 学生能感受到草原早晨的美好与动感。
第六部分:音乐渲染
教师活动: 1. 用配乐朗读全文,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。 2. 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,引导学生沉浸在音乐中。
学生反应: - 学生能放松,感受歌曲带来的愉悦心情。
板书设计:
``` 5草原的早晨
羊儿(多)欢 牧民(乐) ```
总结
通过这节课,小朋友们将进一步认识并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与生机,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。希望你们能在音乐和实践中,感受到草原的美与和谐!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