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篇原作以“松叶堪为酒,春来酿几多”开头,引出陆澧邀请诗人到山中饮酒作答的情景。诗中不仅引用了古人对酒、山的理解,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和隐喻表达,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情谊的真挚情感。
改写一:
答陆澧原文及赏析
原文:
松叶堪为酒,春来酿几多。
不辞山路远,踏雪也相过。
译文
清香的松树叶可以用来酿造甘甜的美酒,春天已经来临,不知这种美酒你到底酿造了多少呢?
虽然山路崎岖遥远,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;纵使大雪厚积,也要踏雪前往拜访,何况现在已经是春天,冰雪已经消融。
注释
①陆澧:作者友人,生平不详。
②堪:即可以,能够。
③过:意即拜访、探望。
赏析:
鉴赏
因友人陆澧邀诗人到山中居处饮酒小叙,诗人遂赋此诗作答,表示欣然愿往。全诗以酒为引子,写得颇具特色。
前两句:“松叶堪为酒,春来酿几多。”“松叶”清香,可以作为酿酒的作料,引出下文之“山路”。
“春来”二字,点明时间。次句采用问句的形式,似问非问,略显诙谐,直接道来,足见诗人与友人的浓浓真情。
李商隐《和友人戏赠》之三曾云:“明珠可贵须为佩,白璧堪裁且作环。”酒最能代表人间的真情,饮酒时最容易沟通与别人的感情,作者开篇即选取这种极为平常却又极富深情的事物,随意而问,显得浓情依依,轻快自然。
后两句“不辞山路远,踏雪也相过。”“山路”二字,照应前面“松叶”。为了喝朋友的松叶酒,更为了与朋友饮酒倾谈,诗人表示即使山路遥远崎岖,也要拜访友人,朋友情深,于此可见一斑。
结句语意更进一层。由春来可知,此时已是春天,山中已然冰融雪化,这里诗人作了一个假设:即使积雪满地,也要前往拜访。此句既是说诗人自己,又似告诉友人,应该如此。结句看似平淡,实则蕴涵丰富。
这首绝句体小诗,短小而质朴,亲切而自然。诗中用语极为平实,几乎就是口头语,然而从容写来,淡而有味,语浅情深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这里有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子,这种风格又被后来的王维、孟浩然等发扬光大,形成山水田园一派,张九龄不愧为开启盛唐诗风的诗坛领袖。
改写二:
答陆澧原文及赏析
原文:
松叶堪为酒,春来酿几多。
不辞山路远,踏雪也相过。
译文
清香的松树叶可以用来酿造甘甜的美酒,春天已经来临,不知这种美酒你到底酿造了多少呢?
虽然山路崎岖遥远,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;纵使大雪厚积,也要踏雪前往拜访,何况现在已经是春天,冰雪已经消融。
注释
①陆澧:作者友人,生平不详。
②堪:即可以,能够。
③过:意即拜访、探望。
赏析:
鉴赏
这首诗以松叶和酒为主题,巧妙运用了隐喻和对比的手法,表达了对友人陆澧的尊敬和感谢。诗中通过描述朋友邀请诗人饮酒作答的情景,展现了朋友深厚的友情。诗的语言较为平实,却含蓄而富有感情,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风格。
前两句“松叶堪为酒,春来酿几多。”与后两句“不辞山路远,踏雪也相过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前者描述了朋友邀请诗人的场景,后者则表达了对友人行踪的担忧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却富有深意。
李商隐的笔触多次在诗中出现,但他的作品往往能引发共鸣,所以诗中的“不辞山路远,踏雪也相过”与注释中的李商隐作品风格一致,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结句“此句既是说诗人自己,又似告诉友人”巧妙地指出了诗歌的双向性,既表现诗人自己的情感,也暗示了他对友人的信任和感激。
整首诗语言平实,却充满情深;意境深远,却又留有余韵。通过对松叶和酒的描写,展现了朋友间的情感交流,而结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,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。
改写三:
答陆澧原文及赏析
原文:
松叶堪为酒,春来酿几多。
不辞山路远,踏雪也相过。
译文
清香的松树叶可以用来酿造甘甜的美酒,春天已经来临,不知这种美酒你到底酿造了多少呢?
虽然山路崎岖遥远,但我不会推辞你的盛情邀请;纵使大雪厚积,也要踏雪前往拜访,何况现在已经是春天,冰雪已经消融。
注释
①陆澧:作者友人,生平不详。
②堪:即可以,能够。
③过:意即拜访、探望。
赏析:
这首诗通过描绘松叶和酒,表达了对陆澧朋友的尊敬和感激。诗中“不辞山路远,踏雪也相过”一句,既表现了诗人邀请朋友饮酒作答的情景,又暗示了友人行踪不便的担忧。
前两句“松叶堪为酒,春来酿几多。”与后两句“不辞山路远,踏雪也相过”形成对比,前者描述了诗人的邀请场景,后者则表达了对友人行踪的不确定和担忧。
整首诗语言平实,却充满情深;意境深远,却又留有余韵。通过松叶和酒的描写,展示了朋友间的深厚感情,而结句“此句既是说诗人自己,又似告诉友人”进一步深化了主题,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深厚情谊。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