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赤壁杜牧翻译及赏析
《赤壁》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诗人为物感兴,借古抒情,以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吴蜀联盟为背景,表达了对国家存亡、民族危难的感慨。以下是笔者精心整理的赤壁杜牧翻译及赏析,欢迎参考。
**
《赤壁》
唐代:杜牧
折戟沉沙铁未销,自将磨洗认前朝。
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
**
译文及注释:
一支折断的铁戟(古代兵器)沉没在水底沙中尚未销蚀掉;经过自己又磨再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遗留之物。
如果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,结局或许是曹操胜走,二乔被关进铜雀台。
**
注释:
⑴折戟:折断的铁兵器;
⑵销:受损、受损;
⑶将:拿起;
⑷磨洗:磨光洗净;
⑸认前朝: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。
⑴东风: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——火烧赤壁。
⑺周郎:指周瑜,字公瑾,年轻时即有才名,人 span周郎。后任吴军大都督,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。
⑻铜雀:即铜雀台,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,楼顶里有大铜雀,台上住姬妾歌妓,是曹操暮年行乐处。
⑼二乔: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,一嫁前国主孙策(孙权兄),称大乔,一嫁军事统帅周瑜,称小乔,合称为“二乔”。
**
参考资料:
1、蘅塘退士 著 吴兆基 编.唐诗三百首:宗教文化出版社,2003:320。
2、蘅塘退士 著 金性尧 缪.唐诗三百首新注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3:356-357。
3、吉林大学中文系.唐诗鉴赏大典(十一):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9:48-50。
**
创作背景:
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赤壁(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)这个著名的古战场,在感兴于三国历史人物英雄之后,写下的。其结果是孙、吴联军击败曹军,三十四岁的“孙吴军统帅周瑜,乃此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”。诗人观观古战场遗物,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,有感而作。
**
赏析:
《赤壁》是杜牧在会昌二年(842)担任黄州刺史期间,游览黄州赤壁矶所作。站在bai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,观“赤壁”而思史,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盟大败曹兵,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“赤壁之战”。
**一、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,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,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,具有历史的纵深感。**
**三、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,仅安凭一时侥幸并非定国之策。假若不是东风骤起,蜀军相助,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,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。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,见解独到。**
**诗人对周瑜的谐斥揶揄,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。诗人即物感兴,托物咏史,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、社稷安危;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。以小见大。**
**
创作背景:
诗作是杜牧在会昌二年(842)担任黄州刺史期间,游览黄州赤壁矶所作。站在江边淤沙之中,诗人以残戟置于诗端,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,具有一段历史的纵深感。**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