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雨霖铃》的说课稿范文
教材分析
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《诗歌单元》第五节。《雨霖铃》是一首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,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强烈的离情主题,展现了柳永的诗风个性与语言魅力。教学内容为《雨霖铃》,涉及词的上片和下片两部分,重点放在词中情感表达和意象分析上。
学情分析
学生在前一阶段已经学习了古典诗歌的基础知识,能够阅读、背诵并理解一些经典诗词。对于宋词,尤其是婉约派的作品,可能对其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尚有了解,但在具体分析中仍需引导。课前预习时,部分学生能基本理解词的主要意象和主题,但在具体鉴赏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足。
教学目标
- 知识与技能:
-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《雨霖铃》中的主要意象,并理解其蕴含的情感和意境。
-
能够分析词中景物的虚实结合手法及其表达效果。
-
过程与方法:
- 经历词作鉴赏过程,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。
-
培养学生观察能力、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。
-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- 探索词作的魅力,理解宋词婉约派的特点及其独特魅力。
-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创作热情。
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通过具体句式的解读,掌握《雨霖铃》的意境分析方法。
- 难点:虚实结合手法的理解及其在具体词作中的表现。
教法与学法
- 教法:
-
以学生为中心,注重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,通过分组讨论和教师引导,提升学生的参与度。
-
学法:
- 强调预习与课堂互动相结合,自主阅读与分享交流,培养独立思考能力。
教学过程
(一)导入 1. 提出问题:“为什么柳永能写出这样的词?”激发学生的兴趣。 2. 点明主题:“雨霖铃”以离情为主题,表现了柳永的哀愁和情感变化。
(二)背景介绍 1. 介绍《雨霖铃》创作背景:柳永仕途失意后,被迫离开京城,与心爱的词人离别。 2. 引出词中的“伤离别”主题,为整节课做铺垫。
(三)读词分析 1. 学生试读本词,观察前中后三句,初步理解整体意境和情感基调。 2. 课件展示《雨霖铃》插图,帮助学生建立具体形象。 3. 分组讨论: - 找出词中的意象(寒蝉、长亭等)及其内涵。 - 分析虚实结合的作用及效果。
(四)句式鉴赏 1. 学生试读各句,重点分析“寒蝉”、“空山”、“客从何处来”等关键意象。 2. 教师讲解词作的情感和意境,引导学生归纳出“离情、愁别”的情感表征。
(五)总结与作业 1. 总结虚实结合手法及其在词作中的表现。 2. 布置小组作业:尝试用中文描述《雨霖铃》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。
本课亮点
- 教法:以学生为中心,注重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,引导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规律。
- 学法:预习与课堂互动相结合,通过自主阅读与分享交流提升能力。
板书设计
- 离别前:勾勒环境
- 离别时:描写情态
- 离别后:因情设景
(此处可以补充具体的板书示例或作业要求)
教学评价
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, assess学生的鉴赏能力、分析能力和对词作的整体理解。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