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
尊敬的各位老师、同学:
今天我们将探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一课题。
(在课堂上穿插“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”这一话题)。
一、引言
《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》属于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《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》中的第三节的内容。此节课的重点是“根与吸收水分相适应的特点”和“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”。
二、教材分析及处理
(一)教材分析及处理
1. 教材分析
《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》属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统一规律的教学内容。在前一节“水的循环与生态系统的 recap”后,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。在此基础上,本节课将通过具体现象引出根吸收水的道理,并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理。
2. 教学目标
(1)知识目标:说出植物细胞吸水的道理及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;
(2)能力目标:通过观察、比较实验加深分析能力和对照实验的设计能力;
(3)情感目标:加深学生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统一规律的认识,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。
(二)教学方法设计
1. 谈话法
谈话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,逐步引入新课内容。
2. 探究性教学法
探究性教学法强调“让学习成为一种过程”,通过设计开放式的实验活动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。
3.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
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趣味性,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。
(三)教学程序
1. 教具及资源利用
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,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层次、渗透压和导管的知识。本节课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,设计了长根毛萝卜幼根、叶脉染色的木本植物枝条等材料,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。
2. 课前探究与实验
(1)教师准备:带叶的植物枝条插在稀红墨水中观察叶脉变化;收集材料并分组进行探究。
(2)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究性实验:
①教师联系《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有什么影响?》这一知识点,由溶解→溶液,再由甜、淡→浓度大、小.
②教师分别配制质量分数为20%、10%盐水和糖水。
③将萝卜切成大小相等的三个立方体,在中央各挖一个大小相同的坑,分别倒入等量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0%、10%盐水以及清水,水面距边沿0.2毫米,再将三个杯中倒入等量的上述三种液体,放入三个大小相等的萝卜条。
④每隔两小时观察坑中的液面高度及萝卜条的软硬程度,记录实验数据。
(3)通过小组展示实验结果,互相交流探究体会。
3. 新课导入
教师提出问题:“拔苗助长”这一现象,引导学生思考水分进入植物体的过程。
4. 教学新课
(1)根吸收水的道理:根是植物体吸水的器官。
(2)教材视频展示:视频片段“根为植物体吸水的器官”;
(3)学生小组讨论:“为什么根能大量吸收水分?”通过实验得出结论:“水由土壤溶液→根毛→层层细胞→导管→茎、叶、花、果实。”
5. 拓展探究
(1)提出问题:水从土壤到植物体的其他器官是如何运输的?通过小组实验回答;
(2)学生分享探索结果,进一步加深理解。
6. 固定目标
重申:“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包括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实。”
7. 结束与总结
教师总结,强调“水由土壤→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”,并布置课外探究任务。
8. 联系与延伸
(1)问题一:水分为何进入植物体的其他器官?
(2)问题二:树为什么不轻易破裂?通过课本和学生实验回答。
9. 总结
复习总结,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。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